今天是:
思瑞策划公司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问题落地的解决方案! 服务热线:0351-3521880 我们恭迎您的来电!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理论创新

作者:zhangxp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21/7/7 9:27:26  热度:1073℃

以问题为导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开展经济工作、实现经济理论创新行之有效的方法。

问题导向既是实践的基本原则,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回顾历史,党的经济理论创新都是在回应重大现实问题中形成的。

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最为紧迫的时代命题是以何种理论实现救亡图存。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和演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译本著作开始出版发行,例如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具体任务、具体道路等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党的六大在分析中国阶级关系、土地关系,尤其是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由此,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的任务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完成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苏共二十大暴露的苏联体制的局限性,促使我们从“以俄为师”“以苏为师”转为“以苏为鉴”,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经典文献,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党的八大明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制定了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中央按照“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的方针调整经济关系,对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进行调整,以简政放权为内容的改革逐步展开,这是在理论上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

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国民经济低效率,迫切需要回答“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应当建立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个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解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不科学、环境资源有限、分配不合理等矛盾和问题,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在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基于问题导向,针对发展动能转换等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经济理论创新成果。主要包括:提出新发展理念,面对发展阶段转换中的动力机制、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关系、内外联动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路径;提出新发展阶段,研判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提出新发展格局,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更加畅通循环。

一系列经济理论创新成果,推动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首次将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直面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更不能“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甚至“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二是要开门搞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当然,以开放的态度搞研究,要“立足本国实际”,“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总能够在调查研究中孕育出解决重大问题的独创性思想,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立足国情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推动理论创新。

(作者:周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刘守英,系院长)





返回顶部
  • 联系电话:0351-3521880
  • 联系传真:0351-3521880
  • 联系邮箱:sxsrch@163.com
  •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都司街中奥名邸2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