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思瑞策划公司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问题落地的解决方案! 服务热线:0351-3521880 我们恭迎您的来电!

AI“独角兽”遇阻:当算法科学家直面卫生经济学

作者:zhangxp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21/4/7 9:19:58  热度:1045℃

看到这两张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CT影像,你即便没有任何医学知识,也可以分辨出病人的病情加重了。

这是一个AI系统的功劳。

图标蓝色表示健康,黄色表示该部位被感染,感染面积增减分别用两色箭头标记。图片清晰显示出左肺还是右肺感染,分别在哪几个肺段,体积增大了多少等。

得到这种“傻瓜式”的CT检测结果需要多久?答案是:长则几分钟,短则数秒。此前,等待一份CT诊断报告,至少要排两小时队。

已经有不少患者在接受心、脑、血管、肺、眼底、骨折等影像检查时,可能接受的是“机器人”初诊。到2021年初,有至少10款人工智能辅助检测产品,拿到了医疗器械最高级别的三类许可证,影像AI在医院已真实运用。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导致肺部CT需求骤增,也让更多医生愿意尝试人工智能提升工作效率,审批机关也终于松手发证。

尽管影像AI还均为“辅助”,正式检查结果仍须由医师出具,但对这一赛道的竞争者们而言,新一轮争夺战枪已鸣,已经有两家医疗影像AI企业提前走到了IPO阶段。

现在,影像AI企业和它们的投资者,该做实付费的故事了。产品永远比临床需求落后一个卡位,这一次,他们能摸准医生的“脉”吗?

两家企业的正面交锋,为“抢”新冠肺炎第一单

这场瞄准医院钱袋子的战斗,新冠疫情是推波助澜者。

最先抢跑的是依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依图”),2020年2月4日开发出“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

研发新的医疗AI产品,必须拿到患者数据。依图的合作者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称“上海公卫”)。去年1月,上海公卫接到紧急通知收治首个新冠肺炎病人,是湖北省外最早获得患者肺部影像的医院之一,科研也随之启动。

有一批竞争者思路一致,还有3家企业也盯上了上海公卫。最终,这成了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影智能”)和依图之间的战争。

依图抢发了全行业首个有关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这套系统2020年1月28日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线,并在两个月内将系统布署到全国至少20个省份的100多家医院。

联影智能多少会有些不服气。依图自称大年三十就启动了针对新冠肺炎的产品研发,联影集团(下称“联影”)说自己是年初一,在大年初二,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影医疗”)高级副总裁缪宏就带了一个十数人的研发团队来到上海公卫。

彼时,疫情正紧。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医学影像智能诊断与医疗信息学研究所副所长单飞回忆,第一次和联影的工程师们碰面时,他们个个从头武装到脚,有人戴了五、六层口罩,“人心愰愰,当时联影想找辆车来都找不到”。

付出这么多,联影也想抢“第一”。但上海公卫不同意,他们要求企业验证过算法和人机界面的实用性,用更多病例数据把系统训练得更精准再发布消息,上海公卫影像科的医生们花了整整半天时间帮忙做校正和测试,连人机界面需要呈现哪些指标,都进行了调整。

院方一视同仁,所有数据同步共享。依图最初拿到的数十个病例,同样来自上海公卫,然而依图抢先一步独自宣布,迅速收割了口碑,几乎所有国内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依图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

问题是,在有些医生眼中,第一代的依图系统没那么好用。

“主要是人机界面没有那么一目了然。”一位试用过多家产品的影像科医生对《财经》记者说,在使用智能系统辅助诊断时,最重要的是得到宏观整体的结果,“量每个区域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

10个月后,多家影像AI企业产品集中获批,依图却两手空空,一位内部人士都坦承“尴尬”。

拿不到证,意味着产品不能上市,只能继续在医院做科研。2020年末,有业内高管对《财经》记者透露,依图医疗团队约百余人,近半为系统研发人员,至于销售人员,几乎都“裁完了”。

《财经》记者就医疗销售团队现状、拿证进展等问题询问依图,对方称,公司正处上市申报静默期,婉拒了采访。

没有医生帮忙,影像AI总在“走弯路”

在近3年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于德新和同事们至少试用过3家企业的产品,均为科研合作,主动找上门“让我们帮着提提意见” 的更多。

AI企业这样主动,但双方的磨合一点都不容易。最早的AI系统,都以具体列出每一个精确数据为傲,尤其在肺部影像,这一公认的“入门级”产品线。

可医生并不买账。于德新提到,早期肺结节影像AI系统最令人纠结的地方,是设计过于敏感,例如,肉眼可以看到3个小结节,用软件扫一遍,找出8个。

根据诊疗指南,非常微小的良性肺结节,即使检测出来也没有太大临床意义,并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好多小结节报出来后,有些患者变得非常焦虑,甚至跑到北京、上海去会诊,增加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于德新和同事们建议厂家,不再标识3毫米以下的良性结节。

在算法上,新冠肺炎这类大面积、弥漫性的炎症,检出方式和孤立性的结节完全不同。

如果一个人有超过20个肺结节,医生一个看一下就要30秒。“我不需要”,一位使用过相关产品的影像科医师同样吐槽,“我不是要检出数量,而是要做定量分析(体积占比),感染科和呼吸科医生也是这种观点。”

而在疫情最初,过度依赖肺结节的算法,也让不少企业走了弯路。“这些做算法的科学家就是闭门造车,用做肺结节的思路来做新冠肺炎。”前述影像科医师说。

新冠肺炎边缘不清,与肺结节的辩识方式完全不同,没有医生帮助改善算法,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各家医院拿到的新冠肺炎病例不多,“人工智能”在自我学习时,还需要影像学医师教它如何勾划炎症区域。

在与企业联合研发新冠肺炎AI系统时,单飞和整个科室的同事包括研究生,全部投入帮助勾划和复查。这个过程,不是仅靠技术团队与医生的偶尔交流就能完成的。

单飞主动与数家影像AI公司联系合作过,他的经验是,“牵着研发队伍走的应该是医生”。

免费用,最后的好时光快结束了?

位于济南的齐鲁医院,也享受着与南方的上海公卫类似的待遇——一影像AI企业争夺的焦点。

试用都是免费的,即便如此企业也是争先恐后。毕竟,智能系统需要大量的真实患者数据加以训练。

拥有庞大、且持续更新的患者数据,是医疗AI产品提高精度和持续迭代的基础。“我们平台每天处理的病例数已经超过10万例了”,北京汇医慧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汇医慧影”)创始人柴象飞颇感自豪。

柴象飞发现,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不均的基层医院,可能更容易把数据反馈出来,而且都是常见的、有普遍性意义的。

原因是,地方三级、二级医院这两年买了很多设备,但医生水平参差不齐,人员限制了设备,于是寻找合作的意愿强。“我可以给他赋能,一是提高效率,二是提高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柴象飞对《财经》记者说。

影像AI对辅助诊断肺结节确实有效。人的肺长约370毫米,以1毫米-2毫米为单位粗看,双肺也各有近200张图像待查,新冠随访中更会高达700张—800张。上海公卫影像科医师每天可以完成100个患者的诊断,使用AI辅助系统加以辅助,效率则能提升一倍。

然而,医生接受这个新事物需要时间。“有些医生不是不想用,是电脑不行。”前述影像科医生坦承,智能影像系统会拖慢机器运行速度,医院“老爷机”又多,平常医生不会打开。

齐鲁医院影像科的医师们享受到了影像AI带来的好处,以往每天干到晚上八九点才能下班,其中20%患者是肺病,用上AI系统,加班时间大减。

商家报售50万+,医生心理价10万

于德新愿意为影像AI付费,但他还需要去说服医院领导。

中国人习惯了很多软件不花钱,医院采购设备仪器也得看得见摸得着,这让很多人对一套AI系统的价格总觉得心里没底,不知定价是怎么来的?

医生对此类系统的心理价位在数十万元级。一家三甲医院的影像科医生告诉《财经》记者,愿意接受10万元左右的报价,如果是针对多个病种的系统,20万元也可。

可一家影像AI公司高管的答复像一盆冷水,“单我们的系统可能100万元左右,所以为啥AI公司价值还可以,我们比CT毛利高很多”。

2020年汇医慧影与华为、英特尔合作,在海外推广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截至目前,已在50多个国家、100余家医院落地。然而,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数据,并不是AI带来的。

“业内很多家的业务可能更多是AI幌子,很多是信息化的收入、硬件的收入。有一些卖系统集成、智慧医院的解决方案。”约印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熊水柔对《财经》记者分析。

打开医疗AI的市场并不容易。科亚医疗在全国多个省市开拓市场,其销售总经理王凯说,“正在做一个很难的事情。”传统的销售模式是可复制的,但医疗AI不是,医院会提出不一样、更个性化的需求。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试图把医疗AI的整个付费故事讲圆。

杨瑞荣把医疗AI视为一个大的产品,包括3D重建、病灶确定、手术规划。做一个手术规划,如果原来是要一个小时的时间,通过医疗AI可以缩短时间。

花钱购买医疗AI 的影像科,是成本中心,而诊疗的医生本身是一个利润中心,现在,医疗AI是真正能够帮助医生节省时间。在杨瑞荣看来,医生付费的动力很高。

“以前医生觉得我为什么用你的人工智能?现在医生越来越重视卫生经济学,会变得更愿意通过精准诊断来收费。”熊水柔说。

你见哪个医院在用巨头的产品?

尽管买卖双方在定价上有巨大的鸿沟,至少“打包”也是医师的愿望。

医生的愿望是,一家AI能处理足够多的病种,或是某个大公司做成一个大平台,领导行业做一个融合的产品。“这么多产品,张三做头李四做脚,覆盖面不够,肯定成问题。”于德新说。

GE和飞利浦已经开始与影像AI产品融合。联影智能的工作人员也说,“我们的系统是开放的,任何厂商的硬件都能接入。”

事实上,单独做一个AI的公司很难活下去。王凯直言,“如果没有母公司或外部投资,公司撑不了一个月”。

“一扫多查”是破局的一个思路。“我们做了以胸部为扫描范围的一个CT包,像肺结节、新冠肺炎、肋骨骨折,还在加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淋巴结提示癌症转移迹象、食管壁增厚提示食道癌等,做全方位的胸部的判断。”联影智能首席运营官詹翊强表示。身为硬件厂商集团的一员,联影智能可直接与内部资源打包进医院。

这或许就是依图这样的AI独角兽大手笔布局医疗领域后,未能立竿见影的原因。招股书显示,依图在智能医疗临床决策平台的投入为1.17亿元,仅次于人工智能芯片及云边端算力硬件和城市视觉中枢平台,位居第三。

“并不是有特好的算法技术,有钱,就能很快干成。”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不仅是满足医生的临床需求,还需要了解监管审批和采购政策,并有深厚的渠道资源积累和强大的商业化布局,是做加法,还是从零开始,对已在赛道上的选手,并非公平的游戏。

虽然,拿到医疗AI“首证”的科亚融资4轮超7.5亿元,仅用1年时间就从B轮走到了IPO阶段,推想也已宣布拟在A股科创板挂牌。然而,前述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不能把团队变成医疗化的公司,很难在这个领域扎根。”


返回顶部
  • 联系电话:0351-3521880
  • 联系传真:0351-3521880
  • 联系邮箱:sxsrch@163.com
  •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都司街中奥名邸2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