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思瑞策划公司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问题落地的解决方案! 服务热线:0351-3521880 我们恭迎您的来电!

瞭望|文学手稿“木乃伊”

作者:zhangxp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21/6/22 10:22:48  热度:1668℃

将手稿保存至今,记录了素不相识的两代文学人的精神交往,昭示了文坛不绝如缕的精神传承

文 | 李广春

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刻文,再到竹简刻文、纸张书写,人类的文化传承得以不绝如缕。从刀刻到笔写,从毛笔到自来水笔,再到圆珠笔,书写工具的革命,使得文化传播速度与日俱增。书写革命在信息化的今天,纸和笔这两样最要害的物件,逐渐被键盘和屏幕取代。特别是年轻一代,无纸化办公正成为现实,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无纸化办公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作家的天性是创新,他们自然也不甘落后,电脑书写正成为日常。想想这多方便,不像以往,文章起头不满意,撕了揉成一团扔在一边,再去苦思冥想,不行再撕了重来。现在好了,觉得不行,删除键一按即可重来,真是方便快捷。无纸化写作,提高了效率,减少了纸张消耗,间接地保护了环境,功莫大焉。

说这些主要是想起了前些时候的一件事。王干的《汪曾祺十二讲》新书首发式,在汪曾祺纪念馆举办,文人雅士聚集,“汪迷部落”兴奋,嘉宾学者的致辞变调为学术研讨。尽管要言不烦,却新意纷呈,一改新书首发式的套路,使人感到新风扑面。王干照例在最后要答谢嘉宾,一如既往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深情中见深刻,率直中有礼数,不愧为功力深厚的评论家。

把首发式推向高潮的不是赠书,而是王干把珍藏多年的手稿捐赠给汪曾祺纪念馆。《除夕》手稿上面有汪老的手记,在手稿空格处,既有汪老肯定的批语,也有他商榷的眉批,更有他认为不妥的建议,一个文学前辈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之情,通过娟秀的文字跃然纸上。王干,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将其习作寄给文学前辈,汪老不但看了,而且看得很认真,还在文稿旁边悉心批注,不厌其烦,大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诲人不倦古风。今天还会有这样美好故事发生?

《除夕》是王干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习作,眨眼间已40年,泛黄的手稿仍清晰地记载着那个年代文坛的景象。诗歌、小说、散文等一切文艺作品受到全社会的热捧,老一辈复出抓紧写,小字辈模仿学着写,同辈的较劲比着写,一个文学的春天就这样来临,这是一段多么值得回味流连的历史啊!

这份泛黄的手稿弥足珍贵。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由此可以唤起我们对上世纪80年代生机勃勃历史的记忆,可以解析那个年代超越老少贵贱雅俗的人间温情,可以鉴赏文章书法兼佳的艺术精品,更可以领悟文学前辈在手稿批注上的审美趣味,等等。

在短信替代书信、万物皆数的今天,我们的文学爱好者是否还能有幸像王干那样,得到汪老的亲自批注指点,这个可以姑且不论,但批注修改的手稿怎样才能示人?文坛佳话是否就此难以实证?一连串的疑惑使我对无纸化写作产生了些许担忧。

王干的手稿使我想起了“木乃伊”,难道它不是文学“木乃伊”?也许这种比喻不贴切,但细想还多少有点道理。木乃伊是古埃及法老百年之后经过防腐处理后的干尸,人们相信人死魂在,精神永存,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敬意。王干将手稿保存至今,记录了素不相识的两代文学人的精神交往,传递了汪老“人间送小温”的一贯精神追求,昭示了文坛不绝如缕的精神传承。

这份手稿,见证了那个年代笔耕不辍的历史,是非成败尽在其中,悲欢聚散可见一斑。回不去的历史,挡不住的趋势,在越来越多的无纸化写作的今天,那些文坛大家为后辈修改的文稿又怎样传承、又怎样示人?王干手稿的“木乃伊”就显得格外有标本意义了。好在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想想古代人结绳记事、竹简刻字、雕版印刷,到今天,我们也想得通了,心里也就坦然了。好东西能不能留历史说了算,怎么留技术是关键,留下来怎么用还是由人民来决定。历史的筛子反复在筛选,留下作为文学标本肯定无上荣光,留不下也大可不必沮丧。那些文学“木乃伊”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用不着本末倒置,犯不着买椟还珠,一切顺其自然。况且不同时期的文学“木乃伊”还会有不同的制作和呈现方式呢,我等根本无需庸人自扰。(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


返回顶部
  • 联系电话:0351-3521880
  • 联系传真:0351-3521880
  • 联系邮箱:sxsrch@163.com
  •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都司街中奥名邸2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