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发展经济是最大的实事
文|李广春
◇办好发展经济这个最大的实事,这是衡量我们能不能办实事、会不会办实事、是不是真办实事的关键◇办实事,为民赚钱也应该,却很难。知难而为、为而有成,是办实事的应有诚意和最大本事 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全国各地精心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统筹安排,扎实推进,成效初显。一个以结果为导向,各地比学赶超抓发展、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学党史就是为了温故知新,感悟新思想的伟力;就是为了真抓实干,把效果落实到为民办实事上,体现在开创新局面上。通过前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灵魂受洗礼,觉悟有提高,作风有好转,担当能践行,把初心使命聚焦在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上,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深得人心。 为民办实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任何自我满足,都是对办实事的一知半解;任何浅尝辄止,都会让办实事半途而废。办实事,要牢记“国之大者”,懂得轻重,学会统筹,既解决眼下老百姓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也推动长远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既帮扶少部分人的“急难愁盼”,也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也提升企业营商环境。总之,把办实事办在人民心坎上,办在加快经济发展上。 经济发展与办实事紧密相连。产业不壮大,经济不发展,办实事就会力不从心,难以持久。办好发展经济这个最大的实事,这是衡量我们能不能办实事、会不会办实事、是不是真办实事的关键。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认识实事,更加系统的思维研究实事,更加务实的举措办好实事。既要办解决民生疾苦的实事,更要办解决民生幸福的实事,让每个人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端上牢靠的饭碗。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放在心头,亲自指挥部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使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富民成为主要内容。调研厂矿企业,围绕制约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面对面集思广益,实打实化解难题,振兴民族工业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深入田间地头,关注特色富民产业,鼓励大家因地制宜,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小木耳大产业、小黄花大产业、沙县小吃大产业、小米粉大产业、小月季大产业……谆谆嘱托正化为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靠“二次分配”等政策促进先富带后富;另一方面,更要靠培植产业,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做大“蛋糕”。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机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优质项目,培育规模企业,推动链式发展,让农业资源开发“接二连三”,深度加工做产业,“触电上网”强销售,让更多的农民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业;使工业企业在补链扩链强链中,畅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重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使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地生根,扩大就业。 办实事,为民花钱应该,也很容易。办实事,为民赚钱也应该,却很难。知难而为、为而有成,是办实事的应有诚意和最大本事。 原原本本学党史,联系实际悟思想,统筹协调办实事,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既解民生实事之忧,又克经济发展之难,做到学习上温故知新,理念上推陈出新,工作上改革创新,办好发展经济这个最大的实事,让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应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不懈追求。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