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
评论员观察
景区充电宝1小时10元,共享单车一小时6.5元……随着多个共享经济平台产品宣布涨价,许多网友吐槽,已经“高攀不起”了。日前,新华社一则报道发出疑问:共享经济“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
“真香”是一个火爆的网络梗,说的是一开始撂下狠话,决不怎样怎样,后面又“啪啪打脸”。对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产品,最开始确实有人看不顺眼、瞧不上眼,可用过之后就迎来大型“真香”现场——价格如此低廉,服务触手可及,手机扫码取用,的的确确很方便。可如今呢?共享充电宝连番涨价,共享单车一小时动辄三五元。这哪里还是“真香”?而是震惊、心疼,有了被“收割”的痛感。
“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如果真的要回答,其实很简单:赔钱的买卖干不下去。共享经济平台都走过同一条路,靠规模占地盘,靠烧钱争客源,可资本不是做慈善,总要赚钱。当对手越来越少,从资本手上拿钱越来越难,涨价自救也就成了必然。所以说,一味低价不可能持续,涨价才符合市场规律。尤其把新闻连起来看——据报道,某共享单车企业已计划赴美上市。上市融资除了要会讲故事,更重要的还是看财报,看盈利能力。想让数据好看,涨价最直接也最简单。
当然,用户发出如此疑问,并不是真的想要回答,更多地只是在表达不满。很多网友甚至懂经济学,明白其背后的必然性,只是无法接受。确实,共享经济可谓自带实惠的标签。共享嘛,其初衷就是淡化所有权、侧重使用权,让每个用户享受到边际成本递减所带来的好处。如果临时借几次充电宝的成本,足够买一个充电宝,这哪里还有实惠可言?如果骑单车的费用,远远超过公交地铁,又怎能让用户心甘情愿?
产品涨价符合规律,用户不满合情合理——这看起来是一个“死局”,但也是共享经济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用户对共享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连番涨价,会提升客单价,但也势必会减少用户总量。对此,企业不知道吗?根据报道,即便涨价,共享单车企业也补不上巨额亏损。对此,企业也是心知肚明。从2016年暴得大名至今,共享经济已走过近五年历程。其间,不少品牌被雨打风吹去,大量“奇葩共享”产品消失无影。说到底,“真香”的味儿为什么变了?还是没有解决需求这一根本问题。
要知道,风口也会吹出泡沫,潮涨也会潮落。或许,共享单车、充电宝等产品本就不需要那么大规模的投放,本就不存在那么大的市场。它们就是现有服务的一个补充,如此而已。如今摊子已经铺了,每天都在折损;用户已经积累,但还有很多资源没有挖掘。互联网经济就是这样,这一环节免费(或亏损),另一环节赚钱——共享经济平台还是用好自身流量,拓展业务版图,为变现打开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