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是如何一步步在华“被”封神的?
犀牛娱乐原创
文|方正 编辑|朴芳
三年前,《敦刻尔克》来华宣传,诺兰对谈吴京的行程安排引发诺兰粉与吴京粉的“世纪撕X”,诺兰粉嘲讽着“吴京也配”,吴京粉声称“是诺兰高攀”,这一系列口水战,史称“吴京浪费诺兰时间”事件。
诺兰粉和吴京粉,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拨人,其行为并不因“正主”的艺能多寡有任何云泥之别,极端粉丝在哪里都不缺。
过去十年,作为导演,诺兰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的成功是“前无古人”以及大概率“后无来者”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部部精品,且每一部都能毫无悬念地入选豆瓣Top250,大众、影迷两边通吃。
而每逢他的电影上映,评论界、舆论场的讨论热情度远超其它电影。影评人和忠粉痴迷于解码诺兰埋设在电影中的种种“叙事谜题”,以此获得智商优越的快感;与此同时,大众往往羞于承认他们的“看不懂”,对诺兰电影的认可成为他们与庸俗观众区别开的身份标榜,没人愿意被划归到low者行列。
长此以往,“诺兰现象”愈演愈烈。“诺神”在国内迅速集结了一批狂热信徒,有点“诺兰教主,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玄学味道。更疯狂些的,这就有了文章开头他们与吴京粉的恩怨情仇。
克里斯托弗·诺兰
有一个常年被人忽视的事实是,对照国外的舆论场,诺兰在中国国内的评价是更为被高估的(作品日常入围豆瓣TOP50),以至于找不出其它国外导演可以享有同等的赞誉。那么,诺兰究竟是如何在国内一步步“被”封神的?
诺兰在华初长成
国内诺兰粉并不是一开始就热衷捧杀的。
在豆瓣刚建站的2005年,他众所周知的成名作《记忆碎片》彼时是豆瓣影迷口中津津乐道的“邪典之作”,“倒叙正叙交织”加“碎片剪辑”的故事结构惊艳众人,导演诺兰在小众影迷圈声名鹊起。
那时候的影迷出于最单纯的热爱,细心拼接影片情节碎片,分享各自所理解的“完整正序版故事”,贡献了豆瓣早期最硬核的影评内容,为豆瓣早期UGC内容生态的搭建立下过汗马功劳。
时间来到08年,那一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公映并打破9项影史票房记录,全世界第一次见证了诺兰粉恐怖的集体作战威力。现如今国内盛行的“粉丝刷票,恶意给对手打一星”的饭圈水军行为,都该叫诺兰粉们一声“祖师爷”。
在那个互联网Web2.0时代,诺兰粉在IMDB评分网站上疯狂给《黑暗骑士》刷高分并给当时高居Top1的《教父》刷一星,蝙蝠侠最终在第一宝座上打了个盹。可毕竟只是水军一时兴起,刷分狂潮后,原本屈居《教父》之后的《肖申克的救赎》居然趁虚跃升到第一,渔翁得利。
不过以上事件皆为国外诺兰粉操刀的杰作,在国内,彼时的诺兰粉并未达到国外那样恐怖的规模。但异曲同工的,《黑暗骑士》在国内评论界同样饱受赞誉,其对蝙蝠侠经典故事的暗黑向现实主义改写,对蝙蝠侠和小丑一体两面关系的细腻剖析,把好莱坞此前拍的超英电影从“低幼”提升到了“深刻”的罕见高度。
如果说处女作《追随》、小众狂欢《记忆碎片》、第一冷门《失眠症》三部时期的诺兰仍在独立电影小圈子徘徊踱步,那么,“蝙蝠侠三部曲”在全球的罕见成功则向全世界强势介绍“诺兰”的名字,国内外观众都为这个系列而疯狂。
尽管《黑暗骑士》因不可抗力无缘在大银幕与国内观众相见,但仍在当年圈粉了一批死忠粉丝,“诺兰”作为导演的存在感达到史无前例的制高点,这波导演粉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诺兰忠实拥趸。
“诺神”的诞生
《黑暗骑士》热潮过后,06年的《致命魔术》在烧脑程度上又到达新高峰,诺兰拆解时空次序后再重构,为观众搭建叙事迷宫的“诺式绝技”被玩到极致,故事中真真假假的欺骗戏法亦如诺兰的每部电影一样,给观众拖入一场真假难辨的魔术幻境。
《致命魔术》至今仍是评论界口碑最好的诺兰电影之一,但其“故事剧情性”大于“影像奇观性”的属性,导致其市场价值与“蝙蝠侠三部曲”以及后期的商业巨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票房的走低令它难以在国内普通观众群体里掀起过多水花。
诺兰在国内真正被“封神”的时间节点在千禧年迈入10年代之后。10年问世的《盗梦空间》(Inception),一部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的“神作”横空出世,彻底征服了最大公约数的电影受众。
《盗梦空间》中,诺兰将一贯擅长的“时间”母题与“梦境”主题做结合,以人人皆有的对“梦”的感知经验为基点建立高概念,四层“梦中梦”嵌套结构、时间随梦境下沉被逐层拉长、人潜意识里的内心秘密被盗走的故事设定令无数观众着迷,此片做到了好莱坞电影商业与艺术价值的最完美平衡,“站着把钱给挣了”。
四年后,诺兰首度跨界“太空科幻”领域,带来理性知识与感性情感兼备的太空歌剧片《星际穿越》(Interstellar)。诺兰在此片中一边放置最硬核的物理学、天文学的硬核理论知识,一边用一对库铂父女横跨多维、几次元时空的人类普世情感作结,在“冷”与“暖”两极满足不同审美取向的观众。
《星际穿越》在评论界常被诟病为两层割裂、过分依赖配乐和交叉剪辑的作品,但其不算难懂的软科幻设定和人类普世的大爱主题仍收获不少观众缘,其在豆瓣9.3的评分与《盗梦空间》持平,猫眼9.3的评分甚至超越了9.0的《盗梦空间》。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的票房、口碑双收二连,助诺兰毫无悬念在中国“封神”,即便他从来不会是票房号召力最强的导演,彼得·杰克逊的魔幻奇观、卡梅隆的技术盛宴、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叙事似乎更能打通跨阶层受众,诺兰的追随者从来都局限于一二线城市一隅,但他仍是,21世纪唯一的“诺神”。
从“诺神”这个词被发明的那一刻,舆论场、评论界、市场对于诺兰电影的反馈便好像变了味。有一波自以为看过很多电影的人(往往缺乏阅片量),开始以“诺兰粉”自居,用莫名而来的优越感鄙视爱看爆米花电影的观众;真正拥有一定阅片量的影迷,反过来以爱看诺兰为耻,冠以其“商业导演”之名,行“为黑而黑”之事。
“诺神”驾到,不同群体的观众好像都丢掉了心中那杆公正的评价“天平”。每逢诺兰电影上映的时节,所有看完电影的观众都被迅速划归到“捧诺兰”和“踩诺兰”水火不能相容的两队,围绕“装X”与“看不懂”群体间的口水骂战,屡屡上演,从未停歇。
“诺神”的危机
诺兰最近又多了新外号,救“市”主。
疫情阴云笼罩下的2020,电影业好似集体患上妄想症,都在幻想一出“天神下凡,拯救苍生”的超级英雄戏码,能一鼓作气重振瘫痪数月的票房市场。
克里斯托弗·诺兰,再一次成为被选中的那一个,他于近日上映的年度科幻大作《信条》被普遍寄予为“拯救全球电影市场的希望”。
可从《信条》的成片来看,全球媒体期望落空的几率极大。在对观众不够友好的文艺范战争片《敦刻尔克》之后,诺兰今年带来的《信条》在表达上再次显露出“任性”,外媒最顶尖的影评人都普遍给出“看不懂”的评价,普通观众很可能“看个寂寞”。
有了《敦刻尔克》背离观众导致票房不佳的前车之鉴,《信条》此次在中国内地市场上表现只会更低。北京首映礼后,出来的媒体人问的问题普遍不是“你看懂了没?”,而是“你是从那个地方开始没看懂的”,不敢想象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到底会怎样。
电影业需要“造神”来提振士气的心态值得理解,但指望一部诺兰电影就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行业预估过分乐观了些。已经在前作中取得过巨大商业成功的诺兰,未来的目标很可能不再是征服市场,而是实现自己更有野心的表达以向好莱坞大师前辈们看齐。
屡破预算记录的《敦刻尔克》《信条》,诺兰燃烧了巨额制作经费去实现野心,他的危机已经提前暴露。拍电影终究是一场买卖,商业导演实在没有过于“任性”的资本来拍好莱坞大片,即便是诺兰也不行。
从人到神,国内观众花了十几年时间捧出“诺神”,归根到底是近年来国内外电影界都急缺能创造新价值的导演。一个诺兰远远不够,年过半百的诺兰也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的作者追求,只拍观众最爱看的那类电影。什么时候我们不那么需要“诺神”了,那时,或许国内电影才会迎来市场真正的良性竞争、可持续发展。请放过“诺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