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文艺如此现实
近几个月来,总能读到一些对于古典诗词的评论、心得一类的文章。仿佛是一夕之间就有大量此类题材的书文出现,不知这算不算“ 视网膜”效应。但我深知,在许许多多的美好词句与精僻评论令我眼前一亮的同时,也有一些评论刺痛了我双眼。
那些古典诗词、文学作品中的美人首当其冲,成为了这些评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踏板。她们仿佛遭到批斗的知识分子,被拉出书香典雅的世界,在另一片白纸黑字中感受着从未见识过的“现实”和“生活”。我很不忍心再一次将这些例子诉诸纸上---真的难以想象,将“堪怜咏絮才”的黛玉与不相干的事联系;刚洁端正采桑城南隅的罗敷描写成炫富女神,毫无艺术形象审美价值;又怎能忍受,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木兰与隐讳的生理期相联系,只为莫名其妙地证明“木兰确无后代”再推出“木兰为人们的美好愿望所构造”!难道这样的的出发点与结论是有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的,?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方式太过直白,直白得令人瞠目,这样的内容太过粗俗,粗俗的令人皱眉,它已经失去了文学的美好。
从《诗经》到元曲,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无一不是美好而委婉的,寄托爱情,有关关雎鸠、木桃琼瑶;寄托思念,有千里明月、雁书鱼素;寄托壮志,有挽弓如月,号角战鼓;寄托愁情,有西风廋马、孤鸿残影。
我们的传统文学,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用那美好的事物,寄托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
从何时开始,我们一心走向世界,接轨国际,将那些先人从不提及的“现实”“生活”诉诸笔端,不可否认文学的碰撞与融合是必然的,但是,何必把“美人如花隔云端”的古典文学从那朦胧婉约的轻纱后提出来,与现实碰撞何必将美玉与钻石放在一起,叫它们相互打磨?这是河流浅滩中鹅卵石的做法,让美玉留其圆润,钻石保其多面才是真正的个性,真正的特色,美玉镶钻,难免不伦不类,淮北种橘,终究只能生枳。
现在,我们总说,要把XX拉下神坛,让它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可是,拉下来真的有意义吗,究竟是神坛不够现实,还是我们已失去了信仰的心态,不愿再崇敬一个人的高尚的品格,出众的才华,因而要将他拉入人潮,拉入快餐文化中。把杜甫画得很忙,从李白诗中找新闻,是李杜诗篇不觉新鲜,还是不愿再深究其中深意?如此现实,何必!
我们总说,古典文化是一颗明珠,那么,就不要去椟取珠,保留那一份神秘朦胧高贵典雅的不食人间烟火又如何?
不要让文艺如此现实,是每一位传播中国文化有志之士的责任,不要让中华民族经典之作失传,毁于随便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