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文化产业:转型谋发展 铺就幸福路
这是一组来自不久前退出贫困县序列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数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累计培训贫困户675人学习“热贡艺术”技艺,热贡艺术品制作收入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逾20%,贫困发生率从20%下降到4.3%。
乘着新时代改革发展的东风,同仁因地因村因人制宜,大力发展唐卡、堆绣等文化产业,让璀璨的“热贡文化”产业不断发扬光大。为此,同仁紧紧抓住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的重大机遇,精准“把脉”破冰前行,倾力推进唐卡、堆绣、泥塑制作等文化产业发展,让扶贫产业项目选不准、贫困人口缺技术、手工艺品制作愁销路的难题迎刃而解,铺就了一条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展文化禀赋,解开“选不准”难题
同仁,是“热贡艺术”发祥地,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蜚声国内外。同仁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8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8名,是我省惟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让这一天赐禀赋成为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改革转型是根本所在。为此,同仁立足“非遗”资源集聚、底蕴深厚,精心谋篇布局,将唐卡、堆绣、藏戏等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产业作为文化扶贫主“引擎”,优化文化产业架构,培育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推动其与多业态融合,使热贡文化产业呈现出全新的姿态。
今天,拥有15项文化遗产、248项“非遗”项目和167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源优势,同仁顺利编制了《同仁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25座“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并建成2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4个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下设唐卡、堆绣、泥塑等20余个扶贫车间,热贡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今天,热贡画院、热贡龙树画苑、热贡布达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金轮热贡艺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文化企业在同仁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放异彩;在“企业+基地+贫困户”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新模式下,入股文化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组织的农牧民“股东”在致富路上走得无比稳健——仅热贡龙树画苑每年签约手艺人达400余名,带动当地群众每户每年增收5-10万元不等。在热贡龙树画苑的画室里,刚满20岁的斗拉官却乎正为面前画布上的作品上颜色,每一笔下去,他都格外用心。几年前,在政府部门推荐下,他和姐姐一起来这里学习唐卡技艺,不仅费用全免,每年还能有4至5万元的收入,作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他非常珍惜现在的一切。
今天,推动文化产业与绿色生态农牧业、特色旅游业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开展民俗活动、设立“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旅游产品,热贡文化产业形成了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这几年,我们规划建设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和吾屯唐卡风情小镇,规划总投资7.79亿元的园区核心建筑群一个接一个建起来了,目前已经完成了热贡唐卡艺术馆、热贡文化演艺中心、非遗传承中心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仁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陈赟章介绍道,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助推园区建设已成为同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民间投资兴建的画院已有10余家,投资额近1亿元。此外,全县从事唐卡,堆绣,泥塑,石刻,金银加工,演艺等文化艺术的企业已达306家。
扬文化传承,走出“缺技术”窘境
文化产业项目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培育人才无疑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为使文化产业发展走出人才匮乏的窘境,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同仁坚持“创新传承人保护激励机制、打造产学研一体式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人才选拔扶持机制”三步走,培养出了一支有技术、有劲头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成功将人才短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收门徒”,贫困农牧民零费用学习技艺的热潮涌动在金色谷地。每年,每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招收学徒50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每人招收30名、“热贡艺术”传承人每人招收20名,累计1万余名以农牧区未就业大学生、高中毕业青年为主的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由“口袋扶贫”向“脑袋扶贫”的转变。与此同时,统筹整合就业、农牧、扶贫、文化等培训项目资源,充分发挥扶贫车间作用,倾力培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产技能,助推了农牧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仅2019年,同仁就投入了扶贫资金573万元,为573名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开展热贡艺术技能培训,并开展了年度考核、培训结业考核和技能鉴定工作,保证学员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一份“强人才”计划徐徐铺开,让“热贡艺术”人才队伍本领更高强。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整合就业、农牧、扶贫、文化等培训项目资源,聘请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特邀导师和讲师,围绕唐卡、堆绣、雕塑、藏戏等“非遗”文化开设精品课程,近3000名“热贡艺术”人才得到提升性培训,如今,他们已成为或者正在成长为文化产业脱贫的带头人。
一个择优而取的选拔机制被确立,为优秀人才插上腾飞的双翼。组织举办热贡唐卡绘制大赛和乡土人才技能大赛等活动,选拔优秀乡土人才投入到民族民间技艺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开发中,选择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非遗”文化产业示范户,倾斜政策,强化用地保障、财税支持,给予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文化脱贫的中坚力量。作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黄南州优秀拔尖人才,在热贡地区的年轻画师当中,42岁的格桑嘉措名气不小,自己成才后,他出资开启了“格桑热贡艺术传播中心爱心公益”以此反哺社会,从2013年至今他的脚印遍布农村牧区诸多贫困户和学校,公益金达到50余万元。
强文化品牌,破除“愁销路”困局
曾经,热贡特色文化产品从事人员众多,但市场经营能力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许多热贡文化产业从业者感到无奈。
如今,同仁自上而下,坚持深入挖掘热贡文化的丰富内涵,打造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非遗”文化品牌,健全产销对接机制,推动特色文化产品走出省门国门,走向全世界。
沿隆务河顺流而下,以隆务镇、保安镇、年都乎乡为主的金色谷地每一处,借助到户产业资金、低保补贴组织实施的“一村一品”项目遍地开花,藏药保健、土特产及热贡艺术手工艺品等400多种产品深受省内外市场青睐。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画院经营范围也与时俱进,从以前单一的唐卡制作,发展到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多个项目,一条产业转型发展,经营畅通无阻,多元化、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集群的新路子让热贡文化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产业带动脱贫。
在非遗传承人尕藏才让的画室,画师们正在制作“嘎乌盒”小唐卡,“这是上海一家公司的订单,内地很多人特别喜欢这种文创产品,在赶制订单的同时我还通过网络直播让客户及时了解到订单的制作进度。”尕藏才让介绍道。
此外,这几年,同仁在全国各地开展热贡唐卡博览会、黄南藏戏会演、“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展、热贡艺术精品展、同仁文化周等活动,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设立文化艺术中心和200多家热贡文化展示窗口,在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具有影响力的场馆多次举办热贡艺术展,实现了同仁特色文化产品的高曝光率,扩大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打开省内外销路奠定了基础。
“热贡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许多画师的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重要场馆和机构。更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娘本等“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并远赴海外,向全世界展示热贡艺术的无限魅力。
着眼辐射带动更多贫困户投入到文化产业,让他们“闯”出属于自己的那条“富路”,同仁探索建立互惠互利、联合推介的营销模式,加强与省内外有关文化机构、企业的沟通联系,与50余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展开多频次合作营销、节庆营销和传媒营销,让“非遗”文化产品销量逐年增加,让贫困农牧民握起画笔和刻刀,描绘和雕刻出一条条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幸福路。
作者:公保安加 来源:青海日报